电力电缆的“隐形杀手”:受潮进水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7-28 08:37:52
电力电缆作为电力传输的 “血管”,其绝缘性能直接关系到供电系统的稳定运行。而受潮进水,堪称电缆的 “隐形杀手”—— 它不会立刻引发故障,却会像慢性病一样逐步侵蚀电缆性能,最终可能导致停电、设备损坏等严重后果。想要避免这类隐患,首先需要明确电缆受潮进水的常见原因及具体危害。
一、电缆受潮进水的三大核心原因
电缆受潮进水并非偶然,往往与敷设、维护或产品本身的缺陷密切相关,以下几类场景最为典型:
敷设与施工中的 “人为隐患”
在电缆敷设过程中,若施工环境潮湿(如地下积水的电缆沟、雨天露天作业),且电缆端部未做好密封处理,水分会顺着电缆端口缝隙渗入。此外,电缆中间接头制作时若清洁不到位,残留的水汽或杂质会被包裹在接头内部;若接头密封胶圈老化、安装时未压实,也会形成 “进水通道”。部分施工人员为图便捷,直接将电缆浸泡在积水里拖拽敷设,更是会让水分通过电缆外护套的微小破损处侵入。
电缆本体与附件的 “先天缺陷”
优质电缆的外护套、绝缘层应具备良好的防水性,但如果生产过程中存在质量问题 —— 比如绝缘层有气泡、针孔,或外护套在运输、搬运时被尖锐物体刮伤,就会给水分可乘之机。另外,电缆附件(如终端头、中间接头)的材质若不耐老化,经过长期冷热交替、紫外线照射后会出现开裂,水分会从裂缝中持续渗入并在内部积聚。
运行环境的 “持续侵蚀”
地下电缆沟、电缆井若排水不畅,长期积水会使电缆外护套长期浸泡在水中,一旦护套出现破损,水分会缓慢渗透至绝缘层。在潮湿的沿海地区、多雨山区,空气中的高湿度也会通过电缆终端的缝隙逐步侵入;若电缆附近有地下水管破裂,渗水还可能通过土壤渗透到电缆敷设路径,形成长期的 “湿润污染源”。
二、受潮进水对电缆的四大致命危害
水分进入电缆后,会从绝缘性能、导体安全、运行稳定性等多个维度造成破坏,且危害具有 “累积性”—— 初期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绝缘下降,后期则会引发突发性故障。
绝缘性能急剧衰减
电缆的绝缘层(如交联聚乙烯、聚氯乙烯)一旦接触水分,绝缘电阻会大幅降低。水分中的离子成分会在电场作用下形成 “导电通道”,导致局部放电现象。随着时间推移,水分还会与绝缘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使绝缘层出现开裂、发脆,最终丧失绝缘能力,引发电缆相间短路或接地故障。
导体与附件的 “腐蚀加速”
电缆导体多为铜或铝,水分进入后会引发电化学腐蚀:铜导体表面会生成铜绿(碱式碳酸铜),铝导体则会出现氧化腐蚀层,这些腐蚀产物会增大导体电阻,导致电缆发热加剧。同时,接头处的金属连接件若被腐蚀,会造成接触不良,严重时可能引发接头过热、烧损,甚至引发火灾。
局部放电与 “水树老化”
在高电场作用下,电缆绝缘层中的水分会形成微小气泡,气泡内的空气被击穿后会产生局部放电。更危险的是 “水树老化”—— 水分在电场和温度变化的影响下,会在绝缘层中形成树枝状的导电通道(水树),这些通道会逐步扩展,最终贯穿整个绝缘层,导致绝缘击穿。水树老化的过程往往持续数年,一旦达到临界状态,可能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引发电缆故障。
供电可靠性大幅下降
受潮后的电缆可能出现 “软故障”—— 比如在阴雨天气、湿度升高时频繁跳闸,晴天又暂时恢复正常,给故障排查带来极大难度。若未及时处理,最终会发展为永久性故障,导致大面积停电。对于工业用户而言,突然停电可能造成生产线停机、设备损坏;对于居民生活,停电则会影响基本用电需求,甚至引发电梯困人、医疗设备停运等衍生风险。
三、总结:防潮是电缆维护的 “必修课”
电力电缆受潮进水的危害具有隐蔽性和累积性,但其源头可防、过程可控。通过规范施工(做好密封、避免浸泡)、选择优质电缆及附件、定期检查敷设环境(及时排水、修复护套破损),能从根本上减少进水风险。而定期开展电缆绝缘电阻测试、局部放电检测,则能尽早发现受潮隐患,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故障。毕竟,保障电缆 “不喝水”,就是保障电力传输的 “生命线” 畅通。
青岛华强电缆是一家专注生产研发20年的电线电缆厂家,公司生产的华宇牌电线电缆各项性能均达到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国家标准的要求,服务过上千家企业,上万个客户,主导产品有:铝合金电缆、交联电力电缆、聚氯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控制电缆、计算机电缆、矿物绝缘电缆、电气装备用电线电缆等多种型号电缆,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加工定做需要的特种电缆。